一百年前,校服是社會進步的象征,一百年后,校服是社會爭論的話題。
中國的校服是文化、教育、歷史甚至是政治的縮影。顏色樣式的變遷既緊隨時代浪潮,又順從慣性統(tǒng)一。
今天和以后,校服代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或許是次要的,重要的應該是校服本身的品味。
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: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(xiàn)
1916年,林徽因(右一)與表姐妹們的合影,她們身上穿的是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。校服在當時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象征,尤其是女性校服的出現(xiàn)。
(1920.3.15北京大學蔡元培和司徒雷登的學生)
三十年代: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
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、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,這時也進入校園,成為女生們的新寵,名校女生多以旗袍為校服,是當時的時尚。
1927年廣州的校園中的女大學生
(圣保羅男女中學初期的校服)
四十年代:基本延續(xù)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
五十年代:比較隨意,缺乏特定校服
在建國之初,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、灰色的干部服、列寧裝、棉大衣。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臺。1958年以前,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,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。
六七十年代:“校服”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
這時期的學生,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。
八十年代,真正意義上的校服出現(xiàn)在國人面前
由于上個十年的審美口味余溫未消,所以在校服在設計上參考了很多“軍事元素”。黃軍裝太土、迷彩服太雜、一身白的空軍裝扮不耐臟,于是白襯衫和天藍色褲子和背帶裙的模仿海軍軍裝的校服應運而生。不過,這個時候的校服也還是雜亂無章的,沒有統(tǒng)一的標準、沒有規(guī)范的樣式,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“審美”。
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:運動校服一統(tǒng)天下
此時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,顏色主要有藍,紅,綠,白等,面料以滌蓋棉,金光絨等為主。這在培養(yǎng)學生的團隊精神,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,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。
二十一世紀: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,對于校服,我們不妨拭目以待